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和世界最大的食物生產國,中國歷來重視農業和農村發展,自2003年起,“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17年將其作為首要任務。在農業生產力和脫貧領域,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2016年,“樹立大食物觀”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大食物觀,顧名思義,是要替代過去以糧為綱的舊觀念,統籌兼顧糧食安全、鄉村振興、健康中國、可持續發展等多重戰略目標。大食物觀的提出,一方面是回應中國居民膳食要更加多樣化和均衡合理搭配的要求,另一方面,則是在生態環境資源有限性的前提下,必須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同樣是在2016年,聯合國正式啟動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19年,首部四年一度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問世,其指出,采取擴大現有糧食生產做法的方式滿足持續增長的人口的需求,將與落實《巴黎協定》以及許多可持續發展目標完全不相容。同年,聯合國秘書長宣布,將于2021年召開首屆糧食系統峰會,以啟動大膽新行動,通過食物系統轉型推進實現所有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2019年,作為中國最早專注推動食物系統轉型的公益機構,中國綠發會良食基金發布《良食倡議》——以“植物領先”“動物福利”“健康飲食”“減少浪費”等八項目標作為健康、可持續飲食消費的行動綱領。兩年之后,良食基金在國內首次嘗試發起實踐案例征集活動,同時深度參與了糧食系統峰會的籌備工作,將中國實踐故事推向國際舞臺。
今年,良食基金再度開展了實踐案例征集活動,遍布中華大地的超過五十個實踐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他們當中許多有著杰出示范意義的最佳實踐和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典型實踐都在剛剛閉幕的第六屆良食峰會上得到了展現,為更多后來者提供路標與方向參考。

支持小農和鄉村發展
在第六屆良食峰會的主論壇,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陳萌山主任指出,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仍較粗放,化肥農藥不合理施用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常年來的“重用輕養”,導致了各種土壤退化問題。同時,生產結構與居民消費需求的不平衡日益凸顯,優質多樣農產品供不應求。
創造新的范式絕非易事——這既需要成熟的農耕經驗應對復雜多變的農田生態,也需要足以抵抗風險的資本支撐轉型初期的步履維艱。
坐擁數千畝良田的北京鳳歸巢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經受住了這些考驗,并打造出集種植、加工、倉儲、營銷、服務為一體的有機產業鏈,縮短了食物從農田到餐桌的距離。在數千畝農田上踐行有機種植,不僅讓所耕種的區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還為當地人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留住了原本打算進城務工人的腳步,讓留守兒童和老人得以重享家人相伴的快樂。
唐山福瑞蛋養殖合作社創始人憑著自己的鉆研精神,開發出一套幾乎不依靠人力的全自動山地雞舍管理技術,在貨真價實的基礎上,降低了山地散養雞蛋的消費門檻。更可貴的是,合作社不僅關心雞蛋的品質,還在乎飼養環境的生態永續,傳統山地飼養通常會讓家禽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合作社則借鑒國外再生畜牧業的輪牧做法,讓雞只活動的草場及周邊山區的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轉變食物生產方式
中國現存2.1億小農,他們每個人都發揮著微小但重要的作用,來確保中國人端牢飯碗,并確保這些食物是優質多樣的、以可持續的方式生產的。但僅僅關注小規模生產者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轉變工業化農業,尤其是在水土資源利用和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都對環境有更大影響的養殖業。
據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的報告,2019年中國城鄉居民的肉類消費量分別是中國居民膳食寶塔推薦量的3.2倍和2.5倍。實現“肉蛋奶”自由的背后是高強度和高負荷的養殖業,其在動物健康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面臨著重重挑戰。在良食峰會“動物性食品的選擇和消費”論壇上,該研究院孟婷副教授指出,擴大生產規模已不再是中國養殖業發展的最緊迫任務,而應更加重視安全和質量提升,促進養殖業轉型和升級。政府和各類市場主體則可以鼓勵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以探索蛋白質替代品的來源,并優化膳食結構。
黑龍江東農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國內最早接觸并引入動物福利理念的企業,因地制宜,把動物福利理念研發出本土化福利養殖技術,如低應激技術和智能交互環境,提高了動物的健康水平和生產效率,解決了飼養中的實際問題,并吸引更多企業前來學習經驗。
JOOMA美仁食品(天津)從2017年開始與德國Fraunhofer研究院一起進行植物基食品配方研發,并于2020年初開始向市場推出其生產的植物基酸奶產品。該產品使用整顆巴旦木進行研磨,其生產工藝可以做到沒有殘渣,無需過濾,即做到了原材料的零損耗。相比于使用牛奶作為原料,可減少75%的碳排放和90%的土地使用,且巴旦木的營養價值極高,這正是探索大食物觀所鼓勵的加大開發利用來自森林資源的木本植物的典型實踐。
除了向植物要蛋白,大食物觀還要求加快發展以細胞培養肉、微生物蛋白等為重點的新食品制造產業。作為一個蓄勢待發的新產業,專業人才極為短缺。谷孚GFIC的知識平臺“新蛋白學院”旨在提供基礎知識學習、科技知識普及、相關技術介紹培訓、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分享等不同方面的資源,由此架起一座全產業鏈的橋梁,合力推動產業變革。
塑造健康食物環境
當我們樂觀地制定新政策、開發新技術,尋求食物生產方式轉型的同時,只有改變一項最基本的東西,方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食物系統面臨的巨大挑戰——那便是我們的飲食習慣。
目前,中國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率已超過50%,包括不健康的飲食、身體活動不足等在內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慢性病主要發病原因。塑造良好的食物環境,對于引導消費者實踐健康飲食習慣至關重要。
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樞紐,零售商是許多消費者購買各類食品的主要渠道。華潤萬家旗下的OLE精品超市,圍繞“對環境友好,對個人有益”篩選出2000個環保商品,并通過專屬的積分激勵機制和主題策展,引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以此激勵上游供貨商擴大選品范圍,讓供應鏈中出現更多可持續商品的影子。
清華附中國際學校的素食一三學生小組,推動學校食堂運營公司索迪斯和株肉(植物肉品牌)建立合作,設立起周三植物肉窗口,每周一天增加一種兼具營養和口味、并且更加環保的素食菜品選擇,深受廣大學生歡迎。該小組希望以此為窗口,以學校為平臺,推廣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年輕的學生們也會間接影響家人和周遭社區,讓低碳環保的飲食方式蔚然成風。
探索青少年食物教育
就像素食一三學生小組的成員們,許多青年人正在將新鮮的血液和理念,注入到推動食物系統變革的事業中。變革需要打破陳規的勇氣和愿景,需要青年的活力和創造力。賦能更多青年人理解食物系統議題,參與相關社會實踐,將是推動食物系統變革的一項重大行動。
位于蘇州工業園附近的一個老年社區,請來綠色光年科普服務中心的社工前來協調,將社區中的公共區域開辟為“菜園”長廊,幫助社區居民實現了田園夢。社區兒童和老人采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帶動社區家庭不同年齡段的成員一起參與到社區菜園的共建中。廚余堆肥、植物標本、綠色蔬菜種植等活動不僅充實了老年人的閑暇時光、供應了天然有機的食物,還加深了鄰里的交流互動,社區內的小朋友們也多了一個親近土地、認識食物的好機會。
在蘇州工業園區車坊實驗小學,綠色光年則和校方一起開發了《雞頭米的多樣價值》課題,根據車坊地區環境和氣候特征,圍繞地域食物“水八仙”,帶領學生開展蘇州人對“水八仙”的認知水平和保護意識調研以及“水八仙”生態環境周邊的野生動物軌跡調查等活動,由此讓學生從多維度探究可持續食物系統議題,并且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個體綜合素養提升。
結語
無數實踐引領者繪制出一幅食物系統轉型的中國畫卷——有黔東南的慢友生態家庭農場在春日陽光下播種的本地老品種,有江南水鄉的農夫在季夏清晨采摘的雞頭米,有隴南果農在共益企業支持下在秋分時節收獲的油橄欖,也有每年都飛到湖北武穴千畝稻田越冬的白天鵝……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食物系統轉型既不是對現有系統的逐步改進,也不是一場顛覆一切的革命,而是無數個在系統內各部分同時發生的變革實踐所共同促成的結果。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這些行動都旨在構建一個更公平和包容、更健康和可持續的食物環境——天還沒亮就在批發市場忙碌的攤販們;為食堂植物肉窗口早早開始準備午餐的廚師們;你在通勤路上收聽的“八九不離食”播客的主播們;還有在店鋪打烊前自提臨期面包的學生們——正是所有這些實踐者的努力付出,讓每一個人都能從良食中受益。
在此次實踐案例征集活動和第六屆良食峰會中,我們已經看到,農民、食品公司、零售企業、餐廳、學校、食物教育者、青年組織已經攜手行動起來。父母可以通過每一頓飯,改變下一代對飲食的認識;企業可以努力通過他們的業務盡力為更可持續的食物系統做出貢獻,并鼓勵他們的供應鏈也做出改變。要變革當下問題重重的食物系統,只需要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一行列——你準備好加入他們了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食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食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食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食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2427031969 郵箱:2427031969@qq.com。